您的位置: 首页>> 学科竞赛>> 正文
校长徐可为在《中国教育报》发表文章 总结我校办学实践和经验
作者:系统管理员   发布时间:2015-04-23   点击数:

4月20日,校长徐可为在《中国教育报》“高等教育·改革探索”栏目,发表了题为《坚持一路径两驱动拓展三平台四理念》的文章,总结了我校转型发展的“升级版”实践与经验,对我校在新一轮机构设置和全员聘任后,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工作,彰显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由于版面所限,《中国教育报》对徐校长文章做了删节,现将原文刊发如下,请学习参考。

  

  坚持一路径两驱动拓展三平台四理念

  ——西安文理学院转型发展的“升级版”实践

  

  西安文理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,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存在两个战略性考量:一是如何在高校林立的省会城市找准自己的位置,办出自己的特色;二是如何不断适应形势要求,服务西安经济社会文化建设。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,西安文理学院逐渐走出了一条地方院校的发展通道。

  一条路径两轮驱动

  2003年升本以来,学校坚持走转型升级,创新驱动,内涵发展,质量取胜之路。根据国家经济转型、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形势,为适应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、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的需要,学校以转型求发展,以转型求升级,坚持秉承老西安大学的办学精神,创学创业强素质,求真求实固根本,在顺利实现专科向本科转型、师范向综合院校转型后,2011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。学校适时启动了二次转型,从注重规模、数量的外延式向注重结构、质量的内涵式转型,从追求学术型逐步向贴近应用型转型,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型,努力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,办学活力和服务地方能力快速提升。2013年成为陕西省同类高校首家双学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,2014年成为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站单位,同年获批为陕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试点高校。转型发展不再局限在学校层面,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。转型进入了升级提速、提质增效的新阶段。

  针对“人才培养停留在传统的教室,课程教学简单模仿学术院校,科学研究脱离地方产业发展”的现实问题,学校多次开展教学大讨论,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,逐步明晰了“地方性、应用型、开放式”的办学定位和“文理为基、工管为重、师范做精、专业做特”的学科专业定位,提出了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培养基础厚、能力强、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”的办学要求。学校紧扣“地方性”和“应用型”两大主题开展教学科研活动,使之成为学校创新驱动的两个轮子,双轮转动,密切配合,协调一致,力求走得稳、走得远。学校不断创新教学、科研、服务三大平台,把建设成为西安支柱产业、新兴产业和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,西安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政策咨询和科研创新基地,西安文化传承和引领的重要力量,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,努力充实地方性应用型院校的内涵和特质。

 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平台

  升本以来,学校紧扣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设置应用型新专业,改造旧专业,使专业总数达到42个,涉及9大学科门类,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综合类院校。2012年、2015年两次完善调整管理机构和教学单位,按10个二级学院重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,吸引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培养。为了加强转型发展工作,学校将现有专业分为基础型、应用型、技术型三种类型和省级、校级、院级三个梯队,形成“三纵三横”的专业方阵,不仅明确了各专业的类型、定位和发展方向,而且对不同类型和梯队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,实行不同的资金支持、政策帮扶和教学资源配置。除保留20%的基础学科类专业外,其他80%的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,努力构建新的学科专业体系,较好地避免了专业设置的趋同化现象。

 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,学校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路径。一是实施“大类招生,分向培养”。2012年启动按专业大类招生、按具体专业分流培养工作,对教学班级、师资队伍、教学组织、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,收到了较好成效。二是开展双学士教育。2013年明确文学、理学、工学等学科的22个专业的本科生可辅修管理学学科4个专业,申请第二学士学位。三是完善“分段式”培养。依托境外教学资源,推进3 1、2 2或1 2 1等多种学程,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和开放能力的培养。

  在此基础上,学校更加注重学生面向地方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。一是深化“合作培养”。学校与企业合建产学基地,倡导产教融合,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生产过程,设置课程体系。二是拓展“订单培养”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,共同实施教育教学,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相关用人单位就业。三是探索“联合培养”。采用项目驱动战略,实行师资共享、资源统筹,培养行业职业实际应用人才。2013年学校“应用型人才培养多路径探索的理论与实践”获陕西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
  为了拓展应用型人才上升通道,学校不再刻意追求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向,转而积极探索专业型研究生工作。在西安交大、陕西师大的指导下,在西安体院、宝鸡文理学院的支持下,启动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,探索实施硕士双导师、双基地、双课堂培养机制,培养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。学校还推荐优秀教师作为长安大学、西北大学等兼职研究生导师,带动校内研究培养工作。同时,学校利用自身条件,积极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,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上升通道,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。

  地方性科学研究大平台

  合格评估后,学校深刻认识到地方性是强大的内核,是新建本科高校生命裂变和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。依靠地方,融入地方,服务地方,助力地方,才是地方院校能够生存、能够发展、能够彰显自身价值的根本所在。

  学校在保持原有基础性研究的同时,迅速将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地方性和应用型研究,与地方政府、行业企业、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合作,依靠地方、融入地方、联合地方寻找课题,共同攻关,达到为地方发展服务的目的。

  为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,学校组织学术团队,成立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,成功申报了“中国西部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”“清末民初关学重要文献及其思想研究”“关陇名人祠庙保护与文化传录研究”等国家级课题,出版了一系列地方研究著作,成为陕西(高校)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。学校与西安市纪委联合设立了西安廉政研究中心,一方面适应反腐倡廉新形势的需要,联合培养纪检监察方向本科人才,另一方面集体攻关,完成了“西安廉洁城市考核评价体系”等研究任务,为西安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参考方案。学校与陕西省教育厅、西安市教育局合作,成立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,编撰陕西教育事业发展简明报告,完成了“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”“陕西省农村小学教学点现状、问题与对策研究”“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管理体制研究”等重大招标课题的研究。学校与西安市政府秦岭办联合成立西安秦岭保护研究中心,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、水资源保护与利用、生物多样性等研究,出版了《秦岭四库》等多部资料,全景式再现了大秦岭物态、生态、文态、神态的生命系统。学校与西安市统筹城乡办联合成立西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,承担了《西安市“十三五”城乡统筹发展规划》的编制任务。学校与西安市旅游局联合成立了西安旅游研究中心,承接“西安旅游条例”“西安市国民旅游休闲计划”“西安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”三个委托研究课题和“西安大遗址旅游容量的优化调控研究”“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研究”等重大课题。

  学校还与地方企业合作,成立产学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,促进协同创新发展。学校与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、陕西天元智能再制造有限公司等合作,在校内成立表面工程与再制造实验室,2014年底获批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。

  在这些地方性研究中,学校广泛动员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,让他们走出课堂,走向社会。如关注社会民生问题,学生深入地方各类社区深度调研,开展“现代都市邻里文化研究”,《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走进都市新社区(口述实录)》成为其重要成果,其中收集了学生调查报告17篇,包括邻里关系、邻里文化、城市农村差异、空巢老人等方面,这是将学生研究写作过程与学习实践有机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。

  这些围绕地方性开展的研究,不但打开了地方院校科学研究的突破口,使地方院校找到了用武之地,而且集成了社会各方力量,有效提升了学校实力,形成了与重点大学错位发展的格局。

  开放式社会服务大平台

  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,这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之道,也是地方高校创出质量效益,办出优势特色的基础。西安文理学院以开放式的姿态,全方位的服务地方社会,取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,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。

  近年来,西安作为“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”和“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”,进入率先发展的新阶段。为解决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发展和人才问题,市政府确定西安文理学院为西安市软件服务外包培训基地。学校积极作为,与西安高新区共同组建了政府主导、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机构——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,一方面广泛承担社会培训任务,一方面也为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。经过几年的实践,学校的“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”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。

  为了提高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,学校联合市政府部门和驻地区政府,在全国率先举办新市民大学班,利用节假日免费授课。除了开设文化基础课和英语课外,更主要的是开设个人职业规划、个人创业指导、心理健康与调试、社交礼仪、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、城市风险规避等实用课程,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。

  学校与西安市委组织部开展合作,成立了西安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,5年来共开展培训88期,累计培训人员13000人次;与市纪委合作成立了西安市廉政教育培训基地,3年来开展培训20期,培训纪检干部18000人次;学校还与西安市各区县、市级部门开展合作,为他们培训各类干部1800余人次。

  作为西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、省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,学校注重发挥传统优势专业和师资力量,多年来为西安市培训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30余万人次。近三年又拓展到专业技术人员培训、大学生就业培训、军转干部培训及多种职业技能培训。近期,又与西安中韩企业促进会合作,为全国最大的引进项目——韩国三星集团及其数百家配套公司服务,为西安高新区快速形成的“三星城”培养培训各类合格的国际通用和专用人才。

  多渠道服务地方的工作,为学校打开了开放办学的大门,促进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,加快了学校融入西安,服务西安,助力西安的步伐。

  在此基础上,学校进一步扩大政校合作、校企合作的平台,与西安市“五区一港两基地”和三大国企召开合作论坛,与各区县、市级部门建立广泛联系,使学校成为西安人的大学,形成了互动合作,优势互补,开放共荣的良好机制。

  契合、集成、开放、共荣四大理念

  一条路径,两轮驱动,三大平台的建设,贯穿着四个共同的理念,这就是契合、集成、开放、共荣。地方高校既要改变“清高”和“与世隔绝”的状态,也要吸取与重点高校同位竞争的教训,必须沉下身子,主动融入、投入到地方社会中去。专业设置要考量与地方社会需求的契合度,人才培养的规格、科学研究的课题要贴近地方现实需要。要将分散的专业和零散的人才重新整合,交叉融合,更好地适应当地产业集群和社会发展的需求,体现应用型内涵。以开放办学的姿态向社会开放,以服务求支持,以贡献求发展,西安离开文理学院还可依靠其他高校,文理学院离开西安则成为无源之水,难以为继。故办学育人首先要想到学校能为当地政府、当地企业、当地社区、当地群众做些什么,提供什么服务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、地方性科学研究、开放式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平台建设中,都要具有契合、集成、开放、共荣的思想。要寻求学校与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的契合点、集成度、开放面、共荣体,形成优势力量,激活办学体制,彰显学校价值。近年来,我校在西安招生人数不足新生总数的25%,但在西安就业人数已达到70%以上。

  承载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优势,适应了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发展格局,在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大潮中,西安文理学院将继续以转型升级为路径,以地方性、应用型为车之两轮,创新教学、科研、服务三大平台,落实契合、集成、开放、共荣四大理念,丰富应用型院校新特质,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发展新内涵。


[友情链接]

联系我们:西安文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  院务联系:89384660   学生事务:84509971

微信公众号